職場生涯

你該投資在能長遠的東西,而不要投資在別人的目光上

記得之前有一次去某個大學演講。

演講完畢後,有兩個年輕的女生趨前問問題。 問題本身有點複雜,所以在解釋了我的概念後,看對方還是有點困惑,我就跟她們說,這概念其實有好幾本書有談到喔。 我就憑著印象給了她們幾本書的書名,請她們去書店找來看。

不過提完這建議後,發現兩個女生互看一眼,然後靦腆的傻笑回覆:「可是,這樣要買四五本書,感覺好貴喔! 這些內容有沒有哪裡.. 嗯、比方說網站之類,可以免費查到?」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還是「順勢而為」? 老僑的看法是這樣...

有個女生問到:「大家都強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同時提醒大家要「順勢而為」。那麼到底何時該走自己的路?何時又該順應潮流呢?」布萊恩在前幾天已經先寫了一篇他的觀點(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vs. 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才對呢?)。 他以天賦的角度談這問題,那我在這篇則有些額外的補充。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vs. 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才對呢?

有一位女生問到:你們都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但也同時提醒大家要「順勢而為」。那麼到底何時該走自己的路?何時又該順應潮流呢?

聽眾提問:「做選擇前,你怎麼預測那是對的機會?」

之前去某大學演講,結束後有個同學趨前問了一個問題:「Joe你好,我想知道,在你過去面對困難決定時,比方說創業,你怎麼知道你做了對的選擇呢?」

我聽了一愣,回答說:「當然不知道啊,不走到最後,誰會知道選擇是否正確呢?」
她又補充:「我是說,你怎麼知道某個選擇是機會而不是風險? 或是怎麼知道這選擇的機會是大於風險呢? 難道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更容易判斷出結果會是偏好還是偏壞嗎? 有沒有可能我以為很好的機會,其實有很多我沒看出來的問題呢?」

關於職場政治:進了廚房就沒辦法怕燙…

這其實是一個我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 尤其在職場大人學:人際關係與優勢策略課程中也常常有同學會反應:「職場政治我不喜歡、與人競爭我很討厭,我在職場上難道不能獨善其身嗎? 不能悶著頭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好?」

答案:確實是不能的!

從專案管理中體悟的職場溝通法則

我跟Bryan都是念工程出身的。會唸工程,就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極度活潑外向的人。 但離開學校後,我們卻都一直在做著跟專案管理相關的工作。 管理跟工程最大的差異,在於各類管理以及人的問題上,通常都沒有唯一解。 是不可能有個什麼公式加減乘除一番就得出最適答案,而必須透過常態的溝通與協調,來說服他人、整合意見、解決質疑、或是贏取共識。

很多書也常在講,一個專案經理在溝通上可能會佔去他超過八成以上的時間。 可是讀工程出身的我們,溝通並不是天生的強項。 所以在這樣衝擊中,我們就只能想辦法自我調整,來讓工作能順利推展。

羊入虎口OR絕處逢生?向老闆報告壞消息的三個步驟

專案管理領域中,有個極重要的概念叫做「利害關係人管理」。大意是說,每個專案都會涉及眾人的利益,於公於私都要先把相關人員的需求釐清,事情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不光是專案,我們每天在職場中也是圍繞著各式各樣的利害關係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我們的老闆(或上司)。如果我們無法搞清楚他們的期待與需求,只知道埋頭苦幹,最後吃力不討好不說,一不小心踩到老虎尾巴,或是被颱風尾掃到,可就不好玩啦!尤其是有「壞消息」要跟老闆報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