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一趟東京玩耍,我做了個小實驗,嘗試以極簡精神來準備我的隨身行囊,看能降低到多輕的重量。實驗結果本人非常滿意!我在東京這幾天,穿戴在身上的東西不算(外套、眼鏡、手錶),隨身包包的重量僅有1.0公斤(不含水、雨傘),這樣輕的重量可以完全滿足我到處趴趴走的需要,我感覺非常輕鬆有效率。
「時間就是金錢」是大家快說到爛掉的老生常談。不過說歸說,做卻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會認真做個金錢流水帳,記錄自己的錢花到哪去了,卻極少有人把「時間帳」當成一回事。前幾天在一個國外的部落格上有位作者做了個簡單的時間計算,看了之後感到小小的震撼,這個計算是這樣的:
高中的時候「數學」這一科應該是我花費最多時間,卻得分最少的一門科目了。偏偏我年輕不懂事,在好強不認輸的個性驅使下,我硬是選擇了理工組,所以從高一高二到高三,數學是越來越複雜,而我的分數卻是越來越「簡單」。
上週發生了一段小插曲,讓我對自己的個性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切都跟兩隻從德國來的iPhone有關。
前面兩篇提到,大部分人都想改變自己的人生。 可是可惜的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以一個有條理的方式來進行這類變革。 要不是太貪心、要不是不切實際、更可能是根本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以至於始終沒搞清楚自己要甚麼、以及對此該償付的代價。
所以前兩篇提了兩個重點,都跟誠實有關。 一個是剖析自己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到底事情一路走成這樣,哪些地方是自己造成的 - 我們有可能在過往的某個路上做錯了,或我們可能在過往該做抉擇的時候逃避了。 若不把這因素找出來,並承認自己的不足,那我們所謂的改善,將永遠都是在錯誤的地方努力著。 另一個要對自己坦率的,是自己到底在長期目標上想要甚麼東西。 很多人嘴裡說西,但身體卻往東走。 若不把真正想去的方向搞清楚,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甚至可能讓自己離真正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遠。
上禮拜有個讀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關於如何面對過量的資訊:
我現在23歲,去年畢業在一家手機公司做結構工程師,工作不是很忙所以有空在網上看很多文章,然後下班也有空看書看電影之類;我覺得從未有過一個時代能像現在這樣讓我們每天可以面對如此多的信息量,當然這之中的多數是意義不大的資訊或是虛假資訊。
因此就有一個問題:人的精力、記憶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面對如此多的信息量,要如何甄別哪些是對自己有用的(或者是正確的),如何歸類這些資訊,如何記憶這些資訊?
上篇談到自我坦承這問題。
「自我坦承」是很多人在謀求改變時常忽略的重點。 他們考量改變時,常常只是挑選一個「比較好改變」的部分(容易走的路);而非先承認自己的弱點,從中尋找最核心、最需要被改變的部分。 可是,在錯誤的地方自我改變,當然效果有限;就像試著縮短專案中的非要徑工作,怎麼努力也不會對大方向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怎麼投入時間與心力自我調整,核心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