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文章,我想來回覆聽眾 AZ 的提問。
AZ 是我們的資深聽眾,他很年輕,在念完研究所、當完兵後,馬上就投入職場當中。但這半年,AZ 發現目前的工作可能不是他真正想走的方向,因此有些困惑和迷惘。為此,他也閱讀了大量書籍,並試著在網路上分享心得,希望能探索出新的方向。
最近,剛好陸續有幾位 AZ 的朋友找上他來傾訴戀愛、升學、職涯等等的煩惱,在 AZ 有意識地溝通和引導下,朋友們都感覺自己的煩惱減輕不少,AZ 自己也相當有成就感,讓他開始認真思考:也許,我可以成為一位講師?
因此,AZ 寫信來詢問我們的看法,想知道在他有能力即使一年不工作,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我們會建議他辭職探索自己在當講師上的潛力?還是維持正職工作,同時斜槓、讓探索職涯的步伐可以更加穩健?
我想在剛出社會的時候,「要不要辭職去探索自己」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煩惱,今天剛好就趁 AZ 的提問,來和大家聊聊我的想法。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聊聊,分別是:現況、未來,以及行動。
現況:現在的工作,你是不擅長,還是不喜歡?
「工作一段時間,卻發現這條路不是自己期望的方向」是不少人職涯迷惘的開端。但我覺得大家可以再進一步來想想看:所謂的「不是自己期望的方向」,具體來說到底是指你「不喜歡」這份工作?還是指你覺得自己「不擅長」這份工作?或是兩者兼有?
也許你覺得沒什麼,但區分這兩點其實很重要喔!因為不同的組合,你的因應策略也會很不一樣。
狀況一:如果工作內容是你既不擅長,又不喜歡。
那目前的職位確實沒什麼好留戀的。趕快離職、去尋找新的可能性,可能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因為你繼續待著,不只學不到更有價值的技能,通常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狀況二:如果工作內容是你「不擅長」,卻還「蠻喜歡」的
這是個有趣的狀況,我建議你可以好好思考這些「不擅長」的部分,有機會透過進修或練習來克服嗎?
很多工作,一開始不熟練、做不好是正常的;經驗一多,自然會熟能生巧。所以如果是這個情況,那我會建議你:不如再多給自己半年、一年,也許這份工作就會變成你擅長且喜歡的了?
狀況三:如果你是「擅長,但是不喜歡」
這很常見,很多上班族的工作表現都不差,老闆賞識、客戶滿意,薪水也還不錯,但內心就是沒有熱情,甚至還有點排斥。
那首先,這些工作上你「不喜歡」的部分,是「沒有熱情但可接受」,還是你真的「很排斥、很討厭」呢?
如果你實際上做得挺順手的,只是覺得工作內容很無聊,那或許還有轉圜的空間。因為工作內容總是有調整的餘地。新鮮人剛進職場,通常都是從些事務型的工作開始,確實有可能容易上手但很無聊。可是等你經驗更豐富了,必定有機會接觸更有趣的工作內容。或許可以觀察看看周圍比你資深的人工作內容是否你會喜歡?如果喜歡,那就沉住氣即可。畢竟你做得好、做得順手,如果慢慢開始還有你也做得開心的工作內容,那不就能愈來越開心了?
但如果現有的工作內容讓你「很排斥、很討厭」,那就算上手快,多半也沒辦法長久地撐下去。此時,我就會建議你可以繼續想想下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把你擅長的這項能力,帶去你「擅長且喜歡」的領域呢?
比方說,你可能很擅長銷售,只是不喜歡賣保險,那搞不好換個產業,改成賣房子、賣車子、賣電腦,或許就能解決你的煩惱了?
當然,也有可能你嘗試了一輪,發現完全找不到「擅長又喜歡」的領域,甚至自己好像對什麼工都提不起勁。這是很正常的!本來就只有少數人能在職涯初期,就馬上找到既擅長、又喜歡的工作;探索跟嘗試,甚至走點彎路才是常態。
但我想提醒的是:「喜歡」很多時候其實是源自於「成就感」。就像我年輕、剛被老闆推上台講課的時候,我一開始也不大喜歡;直到後來從客戶、學員的正面回饋中慢慢累積了成就感。大家都說好,我才發現我好像有一點講課的才能?大家喜歡我,我得到正面的成就感,也就逐漸「喜歡」上當講師這件事。
也因此,在職涯初期,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喜歡又擅長」的事情,我建議你可以先聚焦於尋找幾件你「擅長」的事情。因為「擅長」通常意味著你能把事情做好、能創造價值;當你能創造價值,你就會獲得成就感、獲得肯定、獲得報酬。這些正面的回饋,往往會讓你慢慢地「喜歡」上這件事情。
所以回到 AZ 的情況,如果對於目前的工作你的感受是「擅長但不喜歡」,我建議你可以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先把心力放在累積專業、把事情做好。當你真的做出了成績、得到了肯定,或許會讓你對這份工作產生新的感受,甚至從中找到樂趣和意義。
當然,我也不是要勉強 AZ 一輩子都從事不太喜歡的工作。不過,在年輕、還在探索的階段,先累積起「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和信心,將會是你未來轉職的重要籌碼。有了「擅長」當本錢,你才有更多餘裕去尋找那個「喜歡」。
好,釐清了現況,接著我們來聊聊「未來」的部分。
未來:講師的核心技能不是口才,而是「實戰經驗和歷練」
我認為 AZ 很積極地從生活經驗中觀察、反思自己,並且發現「陪伴他人解決問題」讓他很有成就感,進而開始思考能否延伸、深化這項能力,成為全職講師這件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過關於「當講師」這件事,我想提供一些更現實的視角:「講師」這條路,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我甚至不太建議 35 歲以下的朋友,太早把講師當成職涯的主要目標。
因為「口才」並不是講師成功的關鍵,「深厚的實戰經驗和歷練」才是。
以我們公司來舉例:我們最受歡迎的課程是「專案管理」。但學員來上課,絕對不是只想聽理論;大家真正想聽的,是講師從豐富的專案經驗當中累積下來的「智慧」、「手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經驗的講師,學員只要一提問,他可能馬上就能判斷出:「喔,你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時程問題,但根源其實是老闆的期望管理沒做好。」或者「你之所以會卡關,癥結點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沒有釐清客戶的需求。」然後基於這些判斷,講師有能力根據他的實戰經驗,給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如果是我遇到這種狀況,那我通常會這樣那樣思考,然後這樣處理…你可以試試看這幾個步驟…」
對講師來說,這種洞察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遠比口才要來得重要。而它也沒有捷徑,唯有真正在那個領域裡打滾過、失敗過、處理過各種疑難雜症,你才能擁有那種「直指核心」的洞見。
如果你只有口才,但缺乏足夠的實戰經驗,那很可能講的內容就會比較空泛,比較理論,比較像「讀書心得分享」。
當然,這不是說完全不行,或許你可以針對學生族群,教一些讀書方法、考試技巧,或者像你現在這樣,跟身邊朋友分享一些心理成長的心得。但如果你是著眼於更專業、更高價值的講師或顧問,「深厚的實戰經驗和歷練」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一樣回到 AZ 的狀況。如果你真的對「幫助他人成長」或「知識傳遞」有熱情,我建議你先別急著想成為一個「講師」。先去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專業領域」,然後好好地在那個領域裡面深耕,努力累積實戰經驗。
等你真的在那個領域做出了成績,累積了至少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實戰經驗,到時你再來思考如何把你的經驗、你的心得、你的方法論萃取出來,透過演講、寫作、教學等方式分享給別人。那時候的你,講出來的話,才會有份量,才能真正幫到別人解決他們在實務上遇到的難題。
一言以蔽之:先成為一個有料的「實踐者」,再來考慮成為一個有料的「傳授者」,才是更穩妥且實際的選擇。
那最後,我們來談談「行動」,也就是你正在猶豫的「要不要辭職探索自己的能力」這件事。
行動:先有計畫再行動,否則只是白白浪費你的餘裕!
你有整年不工作、依舊能正常度日的餘裕,這點我覺得非常棒,表示你始終都很有意識地在為自己創造選擇權,這完全符合我們大人學一直在提倡的觀念。
可是,擁有「餘裕」,並不代表你陷入迷惘,就該投入所有餘裕,辭職去探索自己到底擅長、喜歡什麼。因為這整件事情的關鍵在於:在「探索」的這段期間,你到底計畫要幹嘛?
如果你還沒有計畫,那我就不建議你貿然辭職;但如果你辭職,是為了執行一個「必須辭職才能進行」的探索計畫,那我覺得就沒問題。
比方說,有的人一直有去海外工作的夢想。規劃完整後,或許是去找一些能遠端工作的職缺,藉此實際到海外工作、生活看看,這就是有計畫且有意義的探索。因為這段經歷會讓人獲得更多新的資訊和體驗,更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在國外生活、工作,有助於日後的選擇。
但是,如果你只是單純覺得迷惘,於是想辭職在家好好想想新方向,那我就比較不建議了。因為這種缺乏具體計畫的「探索」,常常會淪為「空想」或「拖延」。
很多人以為辭職後就會有大把時間思考;但實際上,沒了工作的結構和壓力,人很容易就失去方向感,一天拖過一天。可能看看電視、滑滑手機、跟朋友聊聊天,好像做了很多事,卻無助於釐清自己的方向。等一年過了,你的「餘裕」用完了,才發現自己根本是原地踏步、一樣迷惘,甚至比一年前更加焦慮。
所以,關鍵不是你「有沒有餘裕」可以辭職,而是你「辭職之後你打算做什麼」?這個「探索」具體包含哪些行動?你想透過這些行動,得到什麼樣的資訊或答案?
- 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的計畫是否足夠完善,我建議你可以想想以下這幾個問題:
- 辭職之後,我到底想探索什麼? 是想探索某個特定的產業?某種特定的技能?還是想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目標越具體越好。)
- 為了探索這個目標,我需要採取哪些「具體行動」? 是要去上課?參加工作坊?做個案研究?訪談相關領域的人?還是自己動手做一個專案?(總之,列出行動清單。)
- 這些行動,是不是「一定」要辭職才能做? 有沒有可能在職期間,利用下班或週末的時間先做一些初步的嘗試?
- 如果真需要辭職,我預計花多久時間進行這個探索? 比如說三個月?半年?
- 在這段時間結束後,我預期自己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或得到甚麼「答案」? 我要如何評估這次探索算不算成功?
如果你都想清楚、甚至能寫下一個簡單的「探索計畫」,那麼動用你的「餘裕」去執行它就可能會是一個絕佳的投資;但如果你對這些問題都還很模糊,只是籠統地想「辭職探索看看」,那我反而建議你可以試看看另一個做法:做些微型實驗。
你覺得自己或許適合做諮詢或教學?那不妨就從身邊的朋友開始,把握下班時間,試著用你的專業替他們解決問題,收集看看大家的回饋。甚至,你可以更系統化地去嘗試,像是:有可能針對某個你比較熟悉的主題,舉辦一次分享會,接受市場的考驗?如果一切順利,你還可以思考:這次的成功是單次,還是可以不斷複製?再開三班、五班、十班,也能成功嗎?
這種方式風險更低,成本也小,還能讓你得到實際的回饋,驗證你的能力和市場接受度。
等到你透過這些小實驗,更確定自己的方向,也累積了一些初步的成果,那時候再來考慮是不是要投入更多資源,甚至辭職探索,就會是更明智的決策。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20 來歲是個容易迷惘的年紀,但職涯探索本就是一個需要時間、需要嘗試、甚至需要走點冤枉路的過程。如果選不出來,最少先選一個你能做好的路線。或許答案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你對於怎麼釐清自己到底擅長什麼、喜歡什麼,覺得有些困惑,我們大人學有三堂課,或許對你有幫助:《S003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V018 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還有《S012 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其實都是在幫助大家用更有系統、更結構化的方式來思考這類問題。若你後續有空、有時間,我很建議你來聽聽看,這會比自己空想具體多了。
#S012 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應用策略思考,洞察人生底層邏輯
【學習重點】
- 除了逃避和直球對決之外,更多面對人生難題的方法(ex. 退後、繞道 .etc)
- 搞懂把人生過好的底層邏輯,理解離開校園之後的遊戲規則
- 30 組人生關鍵字,提升你的策略思考力,更有能力面對人生後續的難題!
【誰適合上課】
- 常常困惑於該怎麼自我準備,以便面對後續人生挑戰的人
- 覺得自己正在陷入人生迷茫、感覺人生有點卡關的人
- 希望能用更宏觀、有系統的方式,思考不同人生難題的人
- 想知道面對人生難題,除了逃避和直球對決,還有哪些路可走的人
👉👉 點此報名上課
#S003 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應用策略思考,洞察人生底層邏輯
【學習重點】
- 學會一套系統化的做法和思考脈絡,陪伴你有條有理地挖掘自己的天賦熱情。
- 明確可行的方法和表單,探索自己的天賦熱情不必從零開始。
- 解答你對「尋找天賦熱情」、「從事有熱忱的工作」的各種疑問。
【誰適合上課?】
-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人。
- 對工作欠缺熱情,不想繼續渾渾噩噩的人。
- 覺得自己實力不足,想找到自己天賦的人。
👉👉 點此報名上課
#V018 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
【學習重點】
- 界定目標的務實方式
- 如何根據個人優勢擬定職涯規劃?
- 「記帳」為何不該記流水帳,而是該聚焦個人資產負債表?
- 從長期經營的角度來看,你到底該累積什麼?又該怎麼學習?
- 什麼時候要借用外力?什麼時候可以靠自己慢慢積累?
- 為何有些努力積累沒有用、而有些積累卻很棒?
- 只是一個上班族也該做行銷嗎?到底是要行銷什麼?
- 什麼人我該多親近、什麼樣的朋友我該減少往來?
- 人生風險評估與相關機制?
- 如何從企業經營的「產銷人發財」來界定自我的人生策略?
【誰適合上課】
- 目前工作穩定,但覺得自己總是想到什麼做什麼,希望建構出明確成長思維的人。
- 即將畢業或是社會新鮮人,希望盡快為將來建構一個人生經營的世界觀。
- 現在資源不足還是上班族,但有創業夢想想理解公司運作各面向思維的人。
👉👉 點此報名上課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