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領域的物理嫉妒

交易領域的物理嫉妒

前幾日貼了篇「物理嫉妒(Physics Envy)」,講到不同尺度Uncertainty的應對態度。 這兩日整理電腦硬碟時,找出一份我多年前在某個論壇上回答別人關於「交易系統」的片段文章。 這是從另一個面向來解釋為何混沌問題,不該求取線性解的討論。

但我要提醒的是,這搞不好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畢竟在我們版上出沒的人,未必人人都有金融商品投資或投機的經驗。 所以從Speculation的角度談「系統設計」,搞不好更少人能理解(笑)。 但反正是翻出來的文章,若剛巧有人對金融投機有興趣的,這或許提供一些參考。

此外,整串討論因為非常長,前面講甚麼其實也不怎麼重要,就只節錄兩段我覺得重要的文字。

--------

以下引用由 某網友 在 2004/03/17 11:31:13 所發表的內容:
如何知道一個系統有沒有經過刻意的最佳化??
系統的歷史績效紀錄最有參考考價值的是哪些項目??
怎樣才算是一個順勢或逆勢的系統??
系統在實際執行中連續出現一連串虧損時該怎麼辦呢??
系統的歷史績效是未來的獲利保證嗎??
承上題如果不是那什麼才是獲利的保證呢??

我覺得在深入探討這議題之前,我們或許應該好好的定義一下「系統」這兩個字。

對我個人來說,所謂系統,其實指的是「交易策略」加上「進出場依據」所整合出的一套執行流程。當然,流程云云只是說的好聽,實際上除了一些大原則以外,我自己其實也沒有很詳細的步驟。

所謂「進出場依據」,其實就只是個切入點。若用簡單的話來形容,也就是「某種分析方式」,或許是技術分析,或許是基本分析,也或許是某種特別指標之類的東西。 但這不重要,因為其實並不需要太特別,也不需要很複雜。重點在於,要能發出一個訊號,提供我們一個「疑似」值得交易的點。 (換句話說,在一定期望值下,這些疑似交易的位置有可能發展出一個值得交易的區間來) 至於實際要不要在那裡交易?這點反而取決於我們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交易策略。

對我來說,當整個系統的重點偏重在「交易策略」的部分時,技術分析或是電腦軟體就只是單純做著報告觸發點的工作。 所謂系統優化其實就不會是個困擾,因為這其實表示我們在試圖優化我們的交易策略。事實上,優化本來就是我們訂定交易策略的目的 (大原則就是要賠時能減小損失,賺時能咬住不放) 而訂定時,自然得根據本身的狀態來設定.... (如操作的時間週期,本身資金大小,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承受意願)

也因此,如果我們訂出一個過分優化的策略時,比方說因為太害怕虧損,所以設定每次進場5點就要停損。 那我們只需要執行一兩次,我們就知道這策略到底是幫我們還是害我們....... 如果我們真的有「依照自身的狀態」來擬定整個規劃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察覺我們「策略上」過度理想主義的地方。

但我的理解是,大部分人對於所謂系統,似乎定義是所謂「全自動的電腦處理系統」。 也就是:「真希望我可以躺著不動,電腦來幫我決定一切,它說賣我就賣,它說買我就買。然後我就致富了....」

這種期待導致大部分人在面對系統這議題的討論時,都偏重於如何強化進出場點的「精確」辨識上。變的想要很細的抓到幾乎的轉折...... 最好能精確到分辨出下一分鐘指數落點.... 換句話說,辨識出一些進出場點還不夠,還要求電腦能在所有的走勢,所有的時間點都能辨識。

於是方向走偏,變成想提高辨識的準確率....

事實上,以我的了解,一旦任何人試圖在提高準確率這議題上下工夫時。幾乎沒有軟體能逃脫過度最佳化的問題..... 因為大部分軟體能使用的,都只是些單純的線性工具。 (如指標or均線) 若想靠線性工具去對應非線性的市場,並不是不可行,只是我們本來就只可能得到一個模糊解... 也必須了解你最終只會得到模糊解。 但若還想改善,想非得到一個精準解時..... 那不可避免的,這看似精準的部分,必定是來自於對過去某個特定走勢的反推;或是某個捨棄掉心理面的數學假設。

這在操作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這時才會有無法察覺分析工具過度優化的問題在。

尤其當我們使用某種太過複雜複雜到連自己都不明白其內涵的工具時,我們還將遭受另一個問題 - 完全無法察覺分析工具因為市場質變而不再適用的狀態。這也是為何我覺得,當面對根本不了解的軟體時,根本就不要用。


簡單的說,致命傷就是---系統想像力不足‧

超過系統設計者"想像力之外"的那部份,從系統中望出去,將變成是一片空白,那片空白裡本來應該有很明顯的什麼的,然而卻因為人們擁有了所謂"系統"這東西,使得人們看過去時,反而視而不見的認為那裡是一片空白‧而這就是系統始認知日趨封閉的現象‧

XX兄這裡點出一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重點,這也是為何我會建議不要用任何他人的軟體的緣故。

因為他人的軟體系統代表著是他人價值觀看市場所形成的產物。這價值觀可能是以偏蓋全的、可能是為了特殊目的而為的、也可能還要有配套措施一起執行。

這些若自己不能完全掌握,若自己不知道那些內涵到底是怎麼來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配合時,這等於是在面對已經滿是迷霧的市場時,還要多拿片霧玻璃來看。這讓渾沌的環境弄得更渾沌。

用這種東西,唯一的好處(對當事人心理而言)僅在於:自己會求得某種虛幻的安心感,也就是:嘿.....雖然我自己什麼都看不懂,但是我的電腦懂... well.. 我想他懂... 最少都會明確的告訴我買或是賣......

唔....但出現明確的訊號就表示我們解開了非線性市場的謎嗎?

我想並不是如此不是? (也因此才會產生是不是有過度優化的問題,不是嗎?)

當市場本質開始變化時,持續遵循舊的分析法則的電腦還是能處理嗎??尤其若我們手裡有的...只是這樣一個依靠數學公式,指標,或是任何人用線性公式反套出結果的軟體。 一旦時間軸拉長、市場質變、甚至特殊意外時,我們將遭遇重大毀滅。而最慘的事情在於,因為不知道該軟體之內涵,使用者根本不知道出了問題;或知道出了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甚至最後知道出了問題但無法自行改正.....
而更危險的狀態就是如XX兄說:市場變質時 (也就是當線性分析不適用新的渾沌狀態時),使用者反而會對某些現象視而不見,也無法察覺那些變化...因為想像力甚至理解力已經被軟體系統的原設定給限制住了。這也是為何商用的交易軟體從來只能在過去風光的緣故.....

更進一步說,當自己根本不知道那黑盒子軟體是憑藉什麼來做抉擇時。大部分人甚至連信心都無法投入(這也是為何原作者問說當遭遇連續虧損時怎麼辦)
(當然 反過來的狀態就是..看了過去績效而太過信任而一次毀滅,不過這是另一個議題)


這兩段討論,如果你真的不理解我在講甚麼也沒關係,畢竟有些事情、有些舉例,本來就是跟經驗綁定的。 如果沒有相關經驗,我講的這概念確實會很抽象也很難解,反正我日後還會用別的方式反覆回來強調這概念。 若真的看不懂的,最少記得一個觀點;這觀點就是我這幾年反覆提醒,在物理忌妒那篇也強調的:專案也好、交易也好、或任何人生問題都一樣,重點不是試圖找出一個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電腦程式或數學解。 那東西不存在,也無法用數學或是線性的方向提高預測率。 那是高度Randomness、高度混沌(Chaos)的環境。

但這並不是說,既然面對高度的不確定性,我們就不該做任何事情(這是反對專案管理者常見的論點,他們認為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所以沒甚麼好做的。 就兵來將擋就好)。 混沌不是不能對抗,而是我們應該要用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系統這兩個字。

從我的觀點而言,系統應該是一套思維、一套世界觀、一套決策的依據。 可以包含一個軟體;也可以不包含。 重點在於,必須代表的是一個「應對方法」,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實踐手段。

以金融投資角度而言,在那裏面成敗關鍵並不在於提升預估能力。 一來對於價格預估的準確率不可能提高到100%。 既然不可能是100%,就得考慮看錯的處理方法,並隨時為看錯做準備。 就必須思考如資金大小、風險傾向、能忍受波動的抗壓性、能忍耐的最高停損金額等問題。

這時候應對策略會廣大到這些問題:適合的市場是甚麼,進場條件是甚麼、起始資金部位多大、該用多大的槓桿、加碼策略為何、如何執行每次停損、忍耐盤整的時間、怎麼樣的狀況決定出場等議題。 進場訊號不過只是其中一環;且有很高的可能性是非常市場針對性(如只適合台股),週期針對性(如只適合當沖)、或是時間針對性的(如只適合空頭階段)。 如果自己從頭到尾思考過,那這些東西合併在一起,將會有實用性。 但如果是別人規劃的,只是拿來想照著用。 那在我們不知道那些細微參數,無法整合成一個完整策略時,那我們拿到的不是系統、而只是一個片段。 這將必敗無疑。


再附帶一提,這些系統面的東西一個人若都真心思考過後,會發現金融投機的關鍵其實在於自我心志的對抗。 可進場時,都是最可怕的狀況;該離場時,則都是最瘋狂的狀況。 你的理智(系統)告訴你該走,可是你的心與感性卻流連忘返。 這才是很多人大賠小賺的原因。

但這其實也不單單是金融投機,人生凡舉的重大決策,其實恐怕多少都有點這麼味道哩(笑)。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