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如何正確有效地幫助朋友:你是為他好,還是自我感覺良好?

最近收到幾封讀者來信,剛好都提到了「想幫朋友解決人生難題」的兩難。例如,朋友跟家人處不好,為家事爭執不下;或者朋友失戀了很久,一直鬱鬱寡歡;又或是朋友面臨職涯的困境,迷失的人生方向……最後問題就轉到了我這兒啦:「Bryan,我該怎麼幫助這個朋友?」 雖然,從幼兒園課堂中,老師就強調過友情的重要,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早就發現:助人是美德,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可能要比想像中複雜!

要學習一門新知,你應該重視這三個要素

這幾年線上課程蓬勃發展,很多單位都建立了線上課程平台。我難免會被一些朋友問到,線上跟線下學習最大的差異在哪裡?我自己兩邊嘗試的體驗後覺得,這兩種類型的學習方式,還是有適用性的問題。線上課程,比較適合自學性質高的知識,如果我學的比較是架構面的東西,比方說管理、溝通、經營、談判、企劃之類的主題,我個人還是會花時間去參加名師的實體工作坊。這主要是因為,和老師面對面的互動中,能強化學習上非常重要的三大需求,分別是:訣竅、矯正、沙箱。但這三者是什麼?又為何很重要呢?我來試著幫大家解釋解釋。

不讓別人幫你的人生打分數!離開「盲目迴圈」的人際溝通模式

無論遠親近戚,大家難得見面相聚,總是會打開話夾子,聊聊彼此近況,更新你家我家或各自的事蹟。接著你會發現親戚們一照面,一開口的互動方式,可以發現這樣的邏輯,那就是有一方是「盲目地提出疑問」,另一方則是「盲目地回應及解釋」。這正是「盲目迴圈」

用對方的框架說服他:《玩具總動員4》中的溝通及人生決策

對許多人來說,溝通就是要尋求共識,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求學背景、文化特色的不同,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樣,用專門的術語來講,叫做不同的「框架」(frame)。的確,溝通的目標之一是「尋求共識」,但是「本位主義」常常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用「強迫對方接受我的觀點」的方法來達成,效果常常是適得其反。那麼,該怎麼做呢?

【大人學書摘】突然忘記要做的事?小心,你可能早已注意力超載!

你是否曾經走進廚房或客廳,卻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去那裡?這表示你已經陷入注意力超載的陷阱。你把太多東西塞進注意力空間中(例如身後正在播放的電視節目、不經意的想法、剛剛瀏覽的網頁),已經沒有額外的注意力空間留給最初的意圖。我們在生活中必須盡量帶著意圖,尤其該做的事情那麼多,時間卻那麼少。意圖讓我們可以分辨輕重緩急、優先順序,以免注意力空間超載。這樣做也可以讓我們更平靜,好比在暴飲暴食後可能感到不舒服,太多任務塞爆注意力空間時也會讓你心神不寧。

35歲後的戀愛,你是否也陷入水泥半乾的狀態?

35歲之後找到對象會越來越難,除了市場本身縮小(不論男女)之外,其實我們也成長到內心逐漸凝固(外在則漸漸枯萎)的時期。凝固的意義是,我們不再那麼願意為了別人改變自己。年輕的時候我們挺願意放下身段的,許多人還先交往「看看」,光磨合就可以耗上數年,甚至明知不適合,也不願意放手(那大約是年輕的執念)。

理財不只是賺錢,是保有人生選擇的最大自由度

我常常聽到一個疑問:「Joe,我是否該等資產夠多時,再來考慮理財這件事?否則本金不夠多,投資效率不好,累積的速度慢,似乎也就失去理財的意義。」我得說,以上是很多人的盲點,也是應該理財的重要性放錯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