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網路上看過作家黃山料寫的一篇文章,內容談的是月薪3萬元與月薪25萬的人,其實有著同樣的煩惱,像是嫌錢不夠用,或工作一陣子後,開始對原本滿懷熱情的工作感到厭煩等等。這篇文章當時引起熱烈討論,有人認同、也有人不認同,各方人馬甚至還吵起架來。那時候我沒特別發表什麼評論,不過現在大家比較淡忘這風波了,我倒想來談談一個議題,不是月薪3萬和25萬的煩惱相不相同,而是我自己在整個事件的討論串中,看到很多人主張的「反對努力論」。
我一直記得家裡小時候有本《格林童話》,是比較殘酷的血腥版。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比方說《灰姑娘》這個故事。灰姑娘逃走後,王子派人拿著玻璃鞋到處找人。最後來到了灰姑娘她們家。但因為家裡是後母以及大姊二姊把持,所以後母讓大姊先試穿。
陸續有不少人來問我:「Joe,為什麼你會說不用把大家的想法考慮進去?多蒐集大家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不是比較好,也比較民主嗎?」我們從小可能都收到尊重大家想法的民主教育,難免就會覺得工作場域上好像也是如此。但工作場域不能這樣思考。因為公司不是國家,他比較是一個實現夢想的環境。
前陣子,我在臉書上 po 文分享一個想法,那就是作為面試官,如果有個求職者在面試時不斷強調自己「熱愛學習」,我有很高的機率會把他刷掉。這篇文一發出,很多人就來問我這是為什麼,「一個人如果熱愛學習,不就代表他是個很積極、正面的工作夥伴嗎?Joe,為何你還要把他刷掉呢?」
之前,我在臉書分享過一個體悟,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容易陷入平庸,只有很少的人能走入大師的領域。貼文po出後,陸續就有人問我,那「平庸」與「大師」之間所卡關的認知到底是什麼。這次,我們就來聊聊這議題吧!
一直以來,有個關於職涯規劃的熱門問題是這樣:「我做過幾份工作,但我覺得都不喜歡。現在我實在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甚麼,該怎麼辦?」針對這問題,「天賦熱情」的探索固然是最核心、最底層的答案,但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因為太不了解自己,連喜歡與討厭甚麼都說不上來,於是在探索之路上就容易跨不出第一步。如果你也是個連「我喜歡甚麼?」都答不出來的孩子,或許你可以先嘗試從「我肯定不喜歡甚麼」開始著手,幫自己先劃掉「肯定討厭」的路徑。
我們在網路上常看到一些大公司的CEO、人才長或技術長等大老,會提供職涯建議。但我得說,這些建議看似免費,但大部分不是真的免費。這意思是,大部分人會公開給予建議,其實背後都有自己的考量,這類來自大老的建議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