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洋 Joe Chang - 作者系列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的時間管理術05 -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Mall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良善來自於對於邪惡的理解

體罰的議題前段時間在各大討論區都有人在聊。 我自己不是甚麼教育學家,不敢大放厥詞的參與討論。 不過最近不小心看到一些討論的文章,其中有個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很想在這裡稍微胡言亂語幾句。

我想談的在於看到有一派人士反對體罰的論點,是覺得若老師或是家長責打或處罰,將會讓小孩學到「以暴制暴」及「暴力的價值」。他們論點的假設在於:責打會讓小孩學會可以透過力量來逼迫別人做某些事情,或逼迫別人順從自己的觀點。 反之,若家長老師完全以愛與關心來教育小孩,小孩就能減少暴力的運用,並把社會導入一個更和諧的方向。

我是覺得這觀點的假設有些問題。 這如同我們國中學物理時,會叫大家假設摩擦力或是空氣阻力不存在一樣。但回歸現實面,摩擦力跟空氣阻力是一直存在的東西;就如同「暴力的自發性」,並不會因為沒有人教而能讓其不存在。

捷運竊聽記

這是發生在年底的事情。

跨年夜的下班時間,大家都趕著要去市政府跨年,但還好我下班回家的方向跟眾人相反,所以上了捷運後,很幸運的還有個位置可以坐。

但坐下來,剛打開了iPAD準備想讀幾頁書,就被隔壁的說話聲吸引了注意力。

隔壁坐了個女生,一開始我也沒特別注意她。 但沒想到等我書打開念了兩行,聽到她開始講起電話。

「喂!」

「原來你在外面啊? 我以為你沒有出去~~」

「我跟你說喔! 他啊~ 被我打槍了啦!」

「你知道嗎? 他這人真的超瞎的! 厚~」

這麼幾句話,倒是勾起了我的興趣。 眼睛雖然努力的繼續看著那本講商業流程的書,但耳朵實在不爭氣的豎起來想多聽兩句。 畢竟在個跨年夜的晚上,聽到一個女生在大聲抱怨著剛打槍掉了另一人(我猜是男生),怎麼樣都是個很難能可貴的經驗。 我猜誰都會想知道是發生了甚麼事情吧? 所以實在也不能怪我當時居然燃起了熊熊的好奇心。 (笑)

 

沒有甚麼是不用付出代價的 (中)

前情提要

之前曾經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某位朋友對於升遷一事的苦惱與猶豫。 後來在聊過後,有大概兩個月左右沒見了。 這次則是前次聊天後再一次見面的談話內容。

--------
我說:『所以後來你決定的如何? 有承接那個新職位嗎?』

他點點頭。

我道:『Great! 總算還是想通了嘛~!』

『那升了官感覺如何? 有甚麼新的感想?』

沒想到不問還好,問了反而他開始苦著一張臉。

 

年輕人,不要再聽信沒有根據的傳聞了

我的公司在敦南誠品這邊。

這裡每到下午或是晚上,除了很多賣小飾品的攤販開始出沒,就是會碰到看似大學剛畢業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攔住你,並要你填問卷。

我很清楚這群人多是傳銷公司的新進下線,填問卷不過只是搭訕的手段罷了。 所以大部份時間都會禮貌的回絕。 但小部份的時候,會因為被紅綠燈阻礙在馬路的一端,他們就會藉機的在旁邊找話題想跟你攀談。 我做過統計,還滿高比例的人會問你知不知道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也就是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

Joe的時間管理術03 –時間管理關鍵可不是時間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似乎沒有一個能涵蓋整個時間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講到這個,很多人可能會發出「咦」的聲音。畢竟各類Calendar工具這麼的普遍,很多專家與名人也都針對如何使用行事曆寫過一堆文章,為何我會覺得不夠呢? 

Joe的時間管理術01 - 基本知識

在針對「時商管理」這議題往下細寫前,我想要談三個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統一一下定義,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術上追求「優化」前,能先得到正確的心態。 因為我總相信世界所有東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總能發展出自己的做法與技術;但若只學技術卻不理解原因時,就很可能被那技術制約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誤會說「我只要偷學Joe的一兩個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遠只是思維落實的一種過程與手段罷了,若心態不正確,只學皮毛是絕對沒有成效的喔! 這是希望讀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那在這篇中,我要談三個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