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策略

剛進新公司別瞎忙,先做好這七件小事

我超愛做「清單」的,我覺得自己根本是個「清單控」:光手機裡就有各種購物清單(shopping list)、待辦事項(to-do list)、出國打包清單(packing list),而家裡大門上還貼著隨身物品查核單(checklist)。在公司我也請助理為各種標準作業流程(SOP)製作清單,其他當然還有想買的書、想看的電影清單、寫作的題材清單等等。我想陌生人看了這些清單大概也能對我的一生掌握個六七成吧!(我連最近要聯繫哪些朋友、遇到他們要聊什麼話題的清單都有)

成為值得被跟隨的主管

對於上班族而言,選擇一個可追隨的主管大概是最看重的事情。 因為對大部分人而言,跟到好的主管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有機會因為主管的升遷而扶搖而上擴大視野。 但若跟到壞的主管,無法升遷不說,也可能因為老做類似的工作而毫無成長的機會。 所以對於描述壞主管/老闆的漫畫總是特別多,怎麼樣的人是壞主管,可能每個人也都累積了一堆想法。 不過,我們雖然時時在觀察主管,也常常取笑我們的主管,可是將來總有一天我們會坐到他的位置。 屆時,可就換別人偷偷觀察我們啦。 可惜大部分的我們在初當上主管時,往往都還沒準備好,很多知識與體悟,也都是在過程中才慢慢摸索養成

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與你分享的四個職場秘密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成立以來,大家一起聊了不少職場的策略與心態話題,這些討論多半集中在辦公室的環境,也就是典型的白領上班族世界。其實讀友的背景形形色色,我有時也會想,在辦公室以外的職場環境裡,「局的分析」、「交換與平衡」、或是「把個人當成公司經營」這些概念是否也行得通呢?

組織裡的「螺絲釘」是耗材,「發電機」是資材!你要當那一個呢?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中我有提到,現在的教育系統與職場階級之所以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其實都是拜工業革命之賜。為了配合生產線大量生產的目的,人員必須精密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進大學前就得選定科系、並且用分數篩選排序、同時重視數理輕忽人文,這樣才能替生產線培育出「好用」而且「立即可用」的人力。工業化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力的集中才有效率,所以擁有豐富資源的大象型機構,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與提升產量,所以久而久之西瓜偎大邊,大家都認為去大企業(或大型組織,如政府)工作才是王道。組織往往被比喻成一具大型機械,每個人為了這個機械的運轉付出自己的一生心力。從小到大

我很菜,但我想做管理,這樣OK嗎?

今天的節目裡我們首先要來回答一位朋友的來信。來自台中的小K問到:我是一個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看了JB兩位大大的部落格,對管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將來也可以擔任類似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但我和幾位長輩聊過之後,大家都建議我還是要從技術面做起(就是當工程師)慢慢累積實力之後,才能爬到主管的位階。請問他們的建議是對的嗎?我已經知道我的興趣是管理,卻還要從沒興趣的工程師做起,實在有點彆扭,希望您能幫我解惑。

職場大哉問!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產業?

上次【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結束之後,我收到幾位聽眾朋友的來信,當中有位問到是否該繼續留在A產業奮鬥,或是和朋友一樣轉到B產業。我覺得這是個很重要,也常被人問到的話題,今天就來聊聊產業抉擇這檔事兒吧! 2000年前後,台灣股市破萬點,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則新聞是某間證券公司連掃地的阿桑都領了18個月的年終獎金。另外就是晶圓代工業,當時也常聽到台積聯電的工程師年收入200萬起跳之類的新聞,後來則是聯發科、還有不久前的宏達電,他們提供的薪水和光環都令人口水直流。雖然我常在文章裡強調天賦熱情的重要,但我也不諱言,身處當紅的產業確實會帶來很棒的回報。

開心上班必備的三個想法

有次和前同事吃飯時被問到,自己創業沒有平日假日的差別,幾乎隨時都在想工作的事,會不會懷念起上班族生活規律的日子。其實這問題我還真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我的答案是,創業和打工各有各的好處,差別只在於角色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還是,是否喜歡自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畢竟不論喜歡或討厭,我們都得把一生中最精華的一段人生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讓自己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真是太浪費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