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這次想聊聊一個許多父母都會糾結的問題。
最近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念國中的兒子突然說將來想當電競選手,還嚷嚷著以後要休學去參加電競隊伍。朋友很生氣地跟我抱怨:「年輕人整天打電動就算了,現在還想把人生賭進去!你覺得我該怎麼阻止他?」
你猜我怎麼回覆?
我說:「為何要阻止?你應該讓孩子去啊!最好你幫他找個職業團隊去參觀,或暑假讓他試試看每天訓練 12 小時的生活。」
朋友一聽傻眼地回我:「蛤?Joe?你這是在開玩笑嗎?」
沒有,我沒有開玩笑。因為這幾年我有個領悟,那就是父母若想勸阻某個事情,最好的方法並不是直接開口勸阻,而是從旁幫助。與其阻止孩子踩坑,不如陪他早點踩坑。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隊友,而不是孩子的敵人。
說起來,我小時候其實有類似的經歷可以分享。你聽了,就會懂我的意思。
大概是國一或國二的時候吧,當時我迷上了《足球小將翼》,看了漫畫還玩了任天堂的電動,覺得足球真是太酷了,於是就跟我媽說:「我要當足球員!將來我要去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你猜我媽聽完怎麼反應?
她沒罵我,沒有叫我好好念書,也沒有潑我冷水,說些「當職業球員很難,你做不到的」之類的話。相反地,她直接買了一顆足球給我,還帶我去台大的足球場。那個場地當年不時會有些大人在那邊踢足球。我猜那群大人應該也不是真正的運動員,只是一群足球愛好者,所以哪怕我當年只是一個零經驗的小朋友,他們也歡迎我加入。
我還記得那天下午,我就這麼興致勃勃地跟一群大人們踢球。結果發現:漫畫裡那種帥氣的過人動作,我根本做不到!球總是一下就被別人拿走,加上我體力很差,跑沒 20 分鐘就喘到不行。甚至隔天還全身痠痛到下不了床。我當天穿了一雙學校體育課買的運動鞋,結果居然整個足背區都被踢壞了。那雙鞋最後還得重新買過....
總之,那天充滿挫折,而且也就這麼巧,那天過後,我突然就對「當職業球員」沒興趣了。畢竟親身體驗過後,我才終於理解自己跟專業選手的差距有多大。
但你現在看,應該覺得這其實根本不奇怪吧?小朋友的年紀,我們總是容易把事情想得過度簡單。於是大人越不讓他做,他就越覺得「我怎麼可能做不到!那個有甚麼難!」;但你真讓他去做了,他試過之後發現「這也實在太難了吧?」很快就自己說不想要了。
還有一次更經典。
後來年紀更大一點的時候,我看電影演員還有周圍的大人抽菸,覺得那吞雲吐霧的樣子真帥,於是我就試探性地問我媽:「學校說抽菸會變壞學生,但我看大人抽好像很酷耶?」結果我媽聽了微微一笑,二話不說就帶我去附近雜貨店買了包長壽菸,還給我一個打火機!她跟我說:「有興趣的話,你就自己試試啊!」
當然,我不是鼓勵家長做這樣的事情。因為現在這樣可是犯法的!!不過因為這已經是 30 年前的往事了,當時菸害防制法之類的法規沒有這麼嚴格,當年也沒有甚麼未成年抽菸的議題。但現在可是不可以這樣的喔!!
總之,我媽當年就一副「你想試就試啊」的樣子。
當下我真的超震驚,原本準備好要抗爭的台詞全用不上。可是爭取到了,覺得也還是該試試看,於是就實際點菸嘗試看看。當我真的抽了兩口後,我發現菸實際上又嗆又苦,根本沒有電影演的那種瀟灑感,也不懂這有甚麼樂趣?加上媽媽對我想抽菸這件事情好像完全無所謂。於是無論是體驗上、口感上、或心理上,我都覺得很無趣,從此就再也沒碰過香菸了。
又是一樣。你不讓孩子做,他就覺得將來一定要試試看;但你真讓他做了,他發現很艱難、不有趣、又嗆又辣,瞬間也就不想要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像氣球,你越用力壓制,它反彈得越高;但你主動戳破,反而就沒事了。
但很多父母一聽孩子提出甚麼想法,習慣性地就會說「不准」、「不可以」,結果往往造成兩種狀況:
狀況一,對抗的孩子: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於是硬要走那條路。就像我認識一些學員,過去他的父母反對他做某些工作,於是他就賭氣、非要進那一行不可,碰到阻礙也拉不下臉、不願意看看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方向。摸摸弄弄到 30 好幾才願意承認自己其實不適合這一行,但後續轉行成本不知不覺已經超級高了。
狀況二,逃避的孩子:孩子表面順從,但永遠活在「如果當初…」的幻想裡。像我們之前集數也常講,有些想創業的人,寧可花十年「準備」,也不敢真的開店。因為他們會很害怕一旦失敗了,就會被爸媽說:「你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不行。」
做為父母,你可能會覺得:「我是為他好啊!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失敗!」
是,但你的方法可以調整。
我建議你可以掌握三個關鍵心法:
心法一:把「阻止」換成「加速體驗」
當孩子提出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與其否定,不如幫他創造「體驗」。
比方說孩子說想當 YouTuber,你其實可以幫忙加速體驗:
-「媽媽幫你買拍攝器材,但你要連續兩個月,每週上傳三支影片。」
-「爸爸認識開製作公司的叔叔,暑假送你去實習一週,每天跟著拍片12小時。」
如果你有創作的經驗,就會知道要持續穩定地有內容產出,其實是非常艱難的。孩子一開始沒概念,多半躍躍欲試,但實際嘗試過後,很高機率就會在這過程中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試過之後若真的還喜歡、還願意持續,那就真是有才能又有意志力了!!
老實說,人生中真正難的,剛好就是這種自我鞭策的意志力。這東西他若有,其實做甚麼都不會太差了;這個沒有,老實說父母也不用擔心孩子不切實際,因為沒有意志力,無論電競、音樂、體育、YouTuber,他多半也無法堅持的。你甚至反而要擔心,他會不會連老實過活都不容易。
心法二:設定「最低成本實驗」
協助孩子用最小成本驗證想法,而不是賭上人生。
例如孩子想開咖啡廳,你可以告訴他:
- 「我們來做實驗,週末你就在社區中庭擺攤賣手沖咖啡,看看你能不能把材料費賺回來。」
- 「你先去咖啡店打工三個月,並記錄每天的工作內容。」
他若真有辦法從零開始,或是堅持打工下去,那其實也是做甚麼都不會太差了。
心法三:當孩子的「策略顧問」而非「反對者」
不要只是說「這個不賺錢」,而是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例如:
-「要成為電競選手他們賺錢的來源是甚麼?比賽獎金?甚麼名次才有獎金?你需要做到怎麼樣的訓練強度才有機會?」
-「你說想當畫家,那我們分析藝術家的收入來源有哪些?你要先培養哪方面的技能?」
他若真能自己找出答案,並以此當目標開始努力,老實說也會很有出息的。最怕是你反對,他就很堅持說,不會,那個很容易。但他根本沒試過,也不知道實際是難還是容易,最後只是變成雙方在賭氣。
我自己很認同「年輕時應該多嘗試高風險投資」這概念,這倒不是要小孩子去賭身家,而是趁還有時間成本時,快速地累積經驗值。
親子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其讓孩子把父母當成「夢想的敵人」,不如成為「陪他探索的隊友」。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小朋友總是想得簡單。像我小時候的足球夢並不是真愛,只是看漫畫當下的熱血沸騰。於是一嘗試我就放棄了。也因此,家長與其擔心小朋友對某個想法認真了,還不如擔心他直到長大都沒事情能認真。真找到個甚麼他願意一路做下去,很高機率都還會有出息。
其實更多的孩子是像我這種,看了漫畫覺得很酷,於是說想往這方向去,但你真你放手讓他做一回,他馬上夢醒了。
往好處想,夢醒也好,知道自己不擅常、知道自己做不好,或許就會覺悟而專注在其他路徑。像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職業球員,也沒甚麼別的才能,最後也就只好認真念書。因為這好像是唯一的牌了。
能認清自己,這其實也是一種好事。免得孩子一直幻想自己是甚麼不世出的奇才,然後等到三十好幾,才來抱怨「我一事無成都是爸媽你們害的啦!」、「都是你們小時候阻止我,不讓我當藝術家,非要我念書。你看,我現在我書沒念好,藝術天份也被埋沒了。」
孩子沒培育好,還賠上了親子關係,這不就太慘了嗎?
但若在孩子十幾歲時,你就引導他、當他的隊友,讓他理解自己根本沒有藝術天份,或許最後他就認命念書,三十歲時也過上還不錯的安穩生活。甚至多方探索下,他可能還會找到別的天賦熱情。我覺得這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大禮物。
最後,我想分享我忘記哪裡看到,但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父母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不再需要你。」這裡的「不需要」,不是疏遠冷淡,而是孩子能帶著你給的勇氣和判斷力,勇敢地面對真實世界。到那個時候,孩子並不會真正離開,反而你們的親子關係能一直保持緊密,同時,他也會找到對自己最好的路!
附帶一提,如果你苦惱於怎麼引導孩子,我最近也開了一堂給少男少女的大人學前導講座,叫做【用遊戲思維建構人生策略】。在這個講座當中,我會以大家都有的遊戲經驗作為類比,幫助孩子以有趣、好吸收的方式理解社會的遊戲規則,讓孩子也能聽懂大人學常講的「看懂局」、「出對牌」、「積籌碼」、「自我增長」、「取捨交換」等等概念。也歡迎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我想這家長而言,將是順利引導孩子自我探索的重要起點喔!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