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上的戲劇作品《忘了我記得》引起大眾對於失智症的關注。其中最讓人心痛的情節之一,就是在爸爸被醫生判斷有失智狀況時,主角程樂樂第一時間的否認反應。「承認父母失智」並不容易,尤其在失智初期,狀況常是時好時壞的,很多人自然會認為「不是啦,他不是失智症」。在本篇文章中,長期協助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的心理師黃耀庭將分享早期失智症常見的四種徵兆。
面對逐漸年老的爸媽,你是否遇過這樣的狀況:爸媽講錯了熟識的朋友的名字、說了一件根本沒發生過的事,抑或是成天反覆找他們搞丟的鑰匙?你心裡咯噔一下有點不安,卻又告訴自己:「應該沒甚麼吧!」
但在以失智症為主軸的戲劇作品《忘了我記得》中,內容帶領觀眾們看到的是:某些過去我們認為的「沒什麼」,其實早就是失智的提醒......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聊聊幾個經常被照顧者忽略的早期失智徵兆吧。
早期失智症可能出現的四個徵兆
1. 問題行為變得頻繁:我們卻視為「理所當然」
在劇中,主角樂樂帶爸爸去急診,醫生說爸爸的表現可能是早期失智的徵兆,樂樂馬上回:「應該不會啦,我爸就是調皮。」
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話呢?當長輩開始記不住地址、時間、甚至把過去的事當成昨天發生的,我們往往第一時間不是擔心,而是把問題「合理化」:
-「他以前就是這樣子啊」、
-「他本來記性就不好」、
-「可能是因為他最近太累了吧」
有時候我們太熟悉爸媽了,熟悉到他們忘了什麼、做錯什麼,我們會直覺地幫他們找理由,解釋他們做錯的原因。
但是,如果頻率變高,夾雜的問題更多也更不一樣了,或是情況越來越誇張,這可能就是在提醒照顧者:你該停下腳步想想了。
2. 記憶像是穿越時空:昨天和 30 年前混在一起
劇中有個橋段是這樣,
爸爸:「今天要帶幾道菜去老張家,幫他慶生。」
女兒樂樂:「爸,張叔生日是兩週前了...... 」
失智初期,他們未必會完全忘記事情,也可能是時間順序被打亂。像是昨天的事記不得,十年前的事卻記得清楚,或是現在和過去的事情交錯出現。這不是裝傻,而是一種很真實的大腦錯亂。
這種錯亂,是我們該注意到的警訊。
3.「今天是幾號?」:重複問,不是沒聽到,是記不得
當你爸媽一天問你十幾次「現在幾點」、「今天星期幾」、「中午吃什麼」……你可能會覺得他們是不是沒事找事做啊?剛剛不是問過了,怎麼又再問一次?但其實這些反覆提問,有時是因為:他們真的記不起來。
可能是大腦接收不到,或者接收到但無法馬上就記起來。重點是,這不是裝傻。
你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他問了你立刻就回:「你剛問過啦!」這只會讓他們覺得更挫折,而且會記得這件事帶給他的挫折,而不是記得這件事,導致你後續照顧更吃力。
關於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歡迎參考 >>【V038 成熟大人的人生課題: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及心態調適】
4. 個性忽然變了:這也可能是訊號之一
劇中的爸爸有時講話很有條理,受傷了還會去找醫美專長的醫師幫忙縫傷口,你會以為他沒問題,因為他的反應跟正常人一樣啊!
但有些人轉個頭,卻又完全變了個人 - 可能會無故對兒女發脾氣、說話結結巴巴(找不到字詞該怎麼說)、堅持我們認為不存在,但他們卻信誓旦旦地說有的事。
很多家屬常會說:「我爸最近怪怪的,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
有時候我們以為爸媽只是脾氣變壞,但那可能是失智初期最模糊的變化。因為失智初期,就是這麼模糊 - 時好時壞、有時條理分明又有時胡言亂語。
這種「似有若無」的感覺,正是導致照顧者容易「合理化」一切的關鍵。
結語:我們需要的不是合理化,而是觀察症狀!
如果你也曾經告訴自己「應該還好」,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看的。
失智症的開始,從來就不是某一個明確的時間點,是那些日常中看起來「沒什麼」的小事一次次出現,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覺得:「好像真的有點不對勁。」
別再說服自己「爸媽只是老了」。有些改變,值得我們更溫柔但更認真地對待。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失智症的展現,或者如何跟失智父母好好相處、守護關係,歡迎參考【V038 成熟大人的人生課題:與失智父母的相處策略及心態調適】。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