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書摘】除了全神專注之外,幾個發掘「心流體驗」的方法

【大人學書摘】除了全神專注之外,幾個發掘「心流體驗」的方法

【為什麼大人學選這篇文章給你?】

為什麼明明什麼都沒做,卻常感到異常疲憊?快節奏生活,爆炸式的資訊噪音,每一天都在競相攫取著我們的注意力。疲憊,只是最表層的症狀。

更嚴重的是,我們因無法專注而開始疲於奔命,開始循著本能和慣性作出決定,逐漸喪失深度思考力。

把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留給自己吧。而發掘自己的心流,是解決困境的好方法。在上一篇心流的摘文中,我們已經大致瞭解心流的意義。那麼,該怎麼做呢? 


健康、富有、強壯、有權有勢的人,不見得比生病、貧窮、柔弱、受迫害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意識。這就說明了,外在的力量,並非是決定你人生逆境轉變成樂趣的關鍵。能在生命中找到樂趣的人,與被生命擊垮的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他們怎麼看待這些因素──究竟是把挑戰當威脅,還是當成行動的契機。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能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挑戰、並且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這樣的人不會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也可以說是「擁有自成目標」,他們的目標大多發自內心,不像多數人是依生理需求與社會的傳統制約決定的。自得其樂的人會按著經驗來訂目標,所以目標大多符合自身狀況。

 如何發掘「心流模式」呢? 

一、設立目標

想要經歷心流,首先要有明確目標,做為努力方向。自得其樂的人面對抉擇時──不管是大至結婚、就業,小至週末怎麼過、在牙醫候診室怎麼打發時間,都可以處之泰然、不慌亂。

目標的選定,與對挑戰的認知有關。如果我決定學網球,就必須學會發球、反手拍、正拍,還要訓練體力與反應。事情也可能反過來進行:我喜歡將球打過網的感覺,所以決定學打網球。不管哪一種情形,目標與挑戰是互通的。

一旦經由目標與挑戰定義了行動體系,運作所需技能也就明確了。如果我打算辭掉工作,改經營度假中心,就應該去學飯店管理、財務、挑選營業地點等。當然,方向也可以反過來:發現自己具備的技能可以在特定目標有所發揮──我決定經營度假中心,因為我發現自己的條件很適合。

發展技能時,要非常留心這些行動的結果──對回饋進行監控。想要成為好的度假中心經營者,我必須正確評估借貸銀行會怎麼看待我的創業計畫,還必須知道什麼措施可以吸引客人。如果沒有隨時留意當中的回饋,很可能會和行動體系脫節,技能不再進步,效率也不如從前。

「自得其樂」跟「不懂自得其樂」的人最大的差別,是前者決定追求的目標是自己選的,不是隨機的,也不是外來力量逼他做的決定。這樣的事實有兩個看似相反的結果。一方面,因為這個決定是自己做的,所以會格外努力,所有行動都很確實,並由內在控制。另一方面,因為是自己的決定,所以可以隨時視情況調整目標。這麼看來,自得其樂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除了比較容易貫徹到底,也比較有彈性。

二、全心投入

選擇行動體系後,具有自得其樂個性的人會全心投入他所做的事。不管是開飛機環繞地球,或是晚餐後洗碗,他都能全神貫注。

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人必須在行動機會與本身具備的技能間取得平衡。有些人一開始對自己的期許有點不切實際,例如想在二十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之類的。一旦希望破滅,就變得沮喪,並因為精神能量都浪費在追求未果的事上,整個人意志消沉。另一個極端,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所以自我設限。

他們寧可選擇保守而無關緊要的目標,讓複雜性的成長停留在最低層級。然而,要確實參與行動體系中,一個人必須在環境條件與個人能力間取得適當平衡。

舉例來說,一個人走進一間擠滿人的房間,決定「加入派對」,也就是說,他想要盡可能多認識些人,同時希望能玩得開心。如果是缺乏自得其樂性格的人,很可能因為無法主動與人攀談,便退到角落去,希望有人注意到他;或是,他可能會過分聒噪或太搶風頭,因不當而虛假的熱情讓人退避三舍。這兩種策略都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玩得開心。

但是懂得自得其樂的人進入房間後,會先將注意力從自己轉到派對,也就是他希望融入的「行動體系」。他會觀察參加的人,試著猜測哪個人可能跟他志同道合,然後開始與這個人談論他認為兩個人都會喜歡的話題。如果得到的回饋是負面的──交談顯得無聊,或是對方覺得不投機──他會試著換個話題,或是另覓談話對象。唯有行動與行動體系提供的機會相稱時,當事人才能完全投入其中。

專注的能力越強,就越容易投入行動。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人思緒游移不定,生活只能任憑各種一閃即過的刺激擺布,鮮少遇見心流。非出於自願的分心,是無法控制注意力最明顯的徵兆。令人不解的是,很少人願意花力氣改善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神看書有困難時,不是設法提升專注力,而是將書本扔到一旁,改看起電視,因為看電視所需的注意力少,而不連貫的剪輯、插播的廣告與通常很愚蠢的內容等等,只會讓注意力更加渙散。

三、注意當下發生的事

注意力可以使人投入,也唯有不斷傾入注意力,才能讓人保持投入狀態。運動員都知道,比賽中只要稍微閃神,就可能一敗塗地。重量級的拳王冠軍如果沒注意到對手的一記上勾拳,就可能被擊倒。籃球員如果受觀眾的吶喊聲影響而分心,要進球就難了。

同樣的陷阱,也威脅著參與各種複雜體系中的所有人,唯有不斷投入精神能量,才能保持置身其中的狀態。不願意專心聆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會壞了彼此的互動;心不在焉的律師會輸掉官司;而心神不定的外科醫生,賠上的會是病人的生命。

自得其樂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擁有持續投入的能力。「自我意識」這個最容易使人分心的原因,在他們身上不構成問題。因為他不擔心自己表現得如何,也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而是全心投入自身目標。一個人投入得夠多時,會將自我意識從意識中排除,有時則是反過來,由於缺乏自我意識,才能深深投入。「自得其樂」性格的組成元素,是互為因果的──設立目標、發展技能、培養專注力、放下自我意識這四個,不管從哪一個開始都可以,因為心流一旦開始,其他元素也會跟著實現。

把「注意力」放在互動關係,而不是自我身上,會得到看似矛盾的結果。當事人雖然不再覺得自己是獨立個體,卻感到自我變得更加強大。藉由將精神能量投注於包含自己在內的體系,自得其樂的人可以超越自我極限。藉著與體系結合,讓自我脫胎換骨,成就更高的複雜性。這就是為什麼,在愛過後失去,好過從來沒愛過。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可能比較有安全感,但是與願意將注意力投注在周遭事物、參與當中的互動的人相比,這種總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人,就顯得匱乏了。

我去芝加哥市政廳前廣場,參加為畢卡索的巨型戶外雕塑舉行的揭幕儀式時,剛好站在一位擅長處理個人傷害的律師旁。揭幕演說沒完沒了,我發現他的表情十分專注,口中喃喃自語。我問他在想什麼,他說,他在估算如果有小孩攀爬雕像而受傷,市政府要花多少錢才能擺平官司。

我們要說,這位律師真幸運,能夠將周遭所有事,都轉換成與他的技能相關的問題,所以總是處於心流呢?還是為他只知道專注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忽略了這件事在美學、市政及社會上的意義,錯失成長契機,而感到遺憾呢?或許兩種解讀方式都沒有錯。但是長期來看,井底觀天必定有所限制。即使是最受推崇的物理學家、藝術家或政治家,如果只對自己有限的角色感興趣,遲早會變成空洞無聊、不懂得生活樂趣的人。

四、學習樂在當下

自得其樂的自我──懂得設立目標、培養技能、留心回饋、做事專注而投入的人──即使客觀環境惡劣,仍然可以從中找到樂趣。有能力控制心靈的人,可以讓任何事都成為樂趣來源。夏日的一陣微風、映在高樓玻璃帷幕上的一朵白雲、談一筆生意、看小孩與狗嬉戲、喝一杯水,都足以滿足人心、豐富生活。

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

然而,想要擁有這樣的掌控權,需要決心與紀律配合。最優體驗不是享樂主義,或貪圖安樂的結果,輕鬆放任的態度,不足以抵禦生活中的混沌。想要讓隨機事件化為心流,就必須培養拓展能力的技能,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心流可以驅使人發揮創意,成就不凡。不斷精進的技能帶來的樂趣,更是推動文化進化的力量。不論是個人或文化,都會因此邁向更高的複雜性。在體驗中創造秩序,得到的獎賞是推動演化的能量──為我們的後代子孫鋪路,讓繼我們而起的他們更具複雜性,也更有智慧。

但是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如果一個人只是從一個心流活動,跳到另一個心流活動,中間缺少連結,那麼來到人生盡頭往回看時,就不容易看出過去這些日子、這些事的意義何在。對於想要獲得最優體驗的人,「心流理論」要給大家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創造和諧;在這個任務中貫穿所有目標,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

 

 

本文摘自行路出版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