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結束之後,我收到幾位聽眾朋友的來信,當中有位問到是否該繼續留在A產業奮鬥,或是和朋友一樣轉到B產業。我覺得這是個很重要,也常被人問到的話題,今天就來聊聊產業抉擇這檔事兒吧!
2000年前後,台灣股市破萬點,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則新聞是某間證券公司連掃地的阿桑都領了18個月的年終獎金。另外就是晶圓代工業,當時也常聽到台積聯電的工程師年收入200萬起跳之類的新聞,後來則是聯發科、還有不久前的宏達電,他們提供的薪水和光環都令人口水直流。雖然我常在文章裡強調天賦熱情的重要,但我也不諱言,身處當紅的產業確實會帶來很棒的回報。於是有些朋友在職場上採行著類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策略,這裡沒草了,水乾了,就趕緊換個水草豐盛的地方。據說美國Microsoft的員工在茶水間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你何時要去Google(或者換成Apple、Facebook等等)。
一位年輕讀友來信詢問職涯相關的問題,當中也包括出國留學的計畫,問我的看法。因為之前寫過於出國讀書的文章【我該去讀專案管理碩士嗎?】,因此陸陸續續有好幾位朋友問過相關的問題。大方向上,我個人是十分鼓勵年輕人出國讀書的,但每次看到大家來信提到出國留學的想法,我總覺得那裏不太對勁卻又說不上來,今天想了好久總算釐清了我的憂慮,趕緊寫一篇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次和前同事吃飯時被問到,自己創業沒有平日假日的差別,幾乎隨時都在想工作的事,會不會懷念起上班族生活規律的日子。其實這問題我還真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我的答案是,創業和打工各有各的好處,差別只在於角色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還是,是否喜歡自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畢竟不論喜歡或討厭,我們都得把一生中最精華的一段人生奉獻給工作,既然要做,不如找個讓自己開心充實的工作,否則真是太浪費生命了。
前陣子在TED Talk上看了一場職涯發展專家Dan Pink關於激勵的演講,頗有感觸,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慵懶地炎炎夏日想被激勵一下,不妨花個10分鐘看看。
1945年德國有位心理學家叫做Karl Duncker,他設計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叫做蠟燭測試(The Candle Problem)。實驗的內容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卻挖掘出人類思維方式的奇妙之處,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
去年寫了一篇【三個圈畫出你的領域】討論如何運用三種思考方法,幫助自己收斂生涯規畫的方向,獲得不少網友回響,一直到今年都還陸續接到讀友的email詢問一些細節。可見大家越來越認同我的觀念:一味地尋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不切實際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因為「熱情」才能帶來長期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才是我們努力不懈、樂在工作的動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努力不懈、樂在工作,就算想要默默無名、餐風露宿應該也不容易吧!
前幾天搭了一趟計程車。
一開始我是沒打算特別要跟司機聊天,不過他看我一個人在後座看著窗外,自己就跟我聊起了社會亂象,然後從各大黨派逐個點名的罵了一輪。
我是一向抱持不在外面聊政治的原則,所以一看到他的話中有個空隙,就趕忙丟了一個問題:「現在開計程車好不好賺啊?」 因為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每次這話題都會讓司機激動起來,只要巧妙的引導,都能把對話從政治問題引開。
台灣有大半上班族有報考公職的意願,畢竟這幾年的經濟狀況讓大家很有危機感,公職人員似乎是個很好的職場避風港,我想今天就來談談投考公職在策略面的好與壞。有些朋友可能聽我說過,布萊恩的老爸老媽都是標準的公教人員,所以我自己絕對算是「鐵飯碗」的間接受益者,首先就從我自己的觀點來列一下擔任公職的好處,有些點正在考公職的人還未必想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