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與你分享的四個職場秘密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成立以來,大家一起聊了不少職場的策略與心態話題,這些討論多半集中在辦公室的環境,也就是典型的白領上班族世界。其實讀友的背景形形色色,我有時也會想,在辦公室以外的職場環境裡,「局的分析」、「交換與平衡」、或是「把個人當成公司經營」這些概念是否也行得通呢?

組織裡的「螺絲釘」是耗材,「發電機」是資材!你要當那一個呢?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中我有提到,現在的教育系統與職場階級之所以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其實都是拜工業革命之賜。為了配合生產線大量生產的目的,人員必須精密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進大學前就得選定科系、並且用分數篩選排序、同時重視數理輕忽人文,這樣才能替生產線培育出「好用」而且「立即可用」的人力。工業化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力的集中才有效率,所以擁有豐富資源的大象型機構,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與提升產量,所以久而久之西瓜偎大邊,大家都認為去大企業(或大型組織,如政府)工作才是王道。組織往往被比喻成一具大型機械,每個人為了這個機械的運轉付出自己的一生心力。從小到大,父母老師也常用「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來激勵我們,你看看,把人比做螺絲釘,呼應了我們機械化的世界觀!

職場魯蛇有三「不」:不敢要、不願賭、卻又不服氣

以前在美國上班時,公司每年會進行兩次的員工績效考核(Performance Review),一次在年中,一次在年底。年底那次比較盛大,除了要登入公司的人資系統填寫一大堆個人發展資料之外,重頭戲就是「主管約談」,內容就是和直屬主管聊聊未來個人發展的方向、以及如何和公司的目標契合之類的,相信國內很多公司也在做一樣的事情。

經科學實驗證明,最具影響力的辦公用品是:便利貼!

最近在積極準備影響力有關的演講,不禁回想起2006年剛到紐約上班時的種種回憶。以前留學的時候自認英文還過得去,但真正進了公司卻又是另一番光景。我待的是商業顧問部門(Business Solution Group),同事都是有經驗的顧問,而客戶都是市府的決策主管,每個人都是能言善道、口若懸河的狠腳色,每天八小時的工作至少有六小時都是在溝通、說服、辯論、腦力激盪。那段時間逼得我善用所有可能的方法與工具,來進行說服與影響,這其中包括一樣桌上的文具:便利貼。

我只想要一個平穩的生活,這有甚麼不好?

最近有年輕的朋友跟我們提到:「我其實不貪心,只要有個穩定的工作、工作輕鬆、不要壓力太大、薪水夠用、平常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一年能出國一次,這樣就夠了。 我的人生並不求升官、也不期望大發財,甚至不想當管理職,只要能自在過著屬於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這樣的願望應該很容易? 有甚麼好方法能讓我一直過這樣平凡的人生呢?」

記得朱學恆先生有在他的部落格中寫過類似的文章。 他談到的比較是夢想的重要,以及這時代要追求快樂也是得很努力的! 我在這篇,則想從邏輯的角度來提醒年輕的朋友:『世界上沒有所謂不貪心的願望。 只求穩定的小日子,反而才是最難的願望。』

 

羅密歐、茱麗葉、庫克船長、酸菜:談影響力的開關與鑰匙

去年有位家人因病過世,他留給我好幾箱珍藏的DVD,算一算有將近800部的電影。我在整理的時候發現「羅密歐與茱麗葉」(又譯:殉情記)的兩個版本:1996年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克萊爾.丹尼斯(好正!)的版本,以及更早於1968年由Leonard Whiting和Olivia Hussey(超級正!)演出的版本。不免又讓我想起這個家喻戶曉,最終以悲劇收場的莎翁愛情故事。

我很菜,但我想做管理,這樣OK嗎?

今天的節目裡我們首先要來回答一位朋友的來信。來自台中的小K問到:我是一個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看了JB兩位大大的部落格,對管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希望將來也可以擔任類似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但我和幾位長輩聊過之後,大家都建議我還是要從技術面做起(就是當工程師)慢慢累積實力之後,才能爬到主管的位階。請問他們的建議是對的嗎?我已經知道我的興趣是管理,卻還要從沒興趣的工程師做起,實在有點彆扭,希望您能幫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