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求助的人是弱者?你是他人願意伸出手拉一把的人嗎?

有一次在線上舉辦職涯分享活動,講者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求學與求職經驗,我和講者也在會後提供自己的 LinkedIn 連結,給正在找實習或是工作的求職者加入。然而,出乎意料地,在有近 70 名參與者的活動之後,我其實只有收到個位數的 LinkedIn 好友邀請,也就是説,大部分的人,即便有求職意願與動機,卻沒有主動建立求職過程中可能用得上的人脈。

如果說上班是門藝術,上班十年以上的我學到了什麼?

之前有個機會,經由老師的邀請跟翻譯研究所的學弟妹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職涯歷程。看著底下的學弟妹彷彿看到了當初的自己,那種在強者環伺而職涯道路不明的狀況下,混雜著期待和焦慮的心情。投入企業工作十多年,看起來好像有些資歷,但其實也一直不斷地在過程當中問自己,是不是有持續進步?是不是有走在自己心甘情願且相信的道路上?

部屬工作表現不符合期待,身為主管的你,該如何給予回饋?

身為主管的你是否有過一種煩惱:當部屬表現不如我們預期,該怎麼給他回饋比較好?對很多主管(包括我自己在內)來說,這都是個難解卻不得不解的問題。畢竟當主管後,我們除了做好份內工作,還擔負著領導團隊的責任,必須在部屬表現好時給予鼓勵,表現不好時予以提醒。

《留白工作法》讀後心得:打造策略性停頓的職場指南

你經常感到忙得喘不過氣,行程表滿到爆炸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我們更需要留出空間來思考、休息和發揮創意。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如何在喘不過氣的工作與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為自己和別人創造白色空間。

追尋熱情是發掘自己的無所不能,還是有所不能?——你知道你的能力圈邊界在哪裡嗎?

回顧自己的職涯路徑跟近幾年來協助求職者調整履歷或探索職涯的過程,總會發現在資訊量越來越大的現在,隨著科技發展而提供的新型態或是以前曾未有過的工作機會,就好像是手機或是網站上不時出現的蓋版廣告,每一個都嘗試著爭奪我們的注意力。

藏拙:怎樣和客戶談自家產品的缺點?

在面對產品缺點時,人們往往會陷入「藏拙」或「不藏拙」的思考陷阱,但這種二分法思維卻會限制選擇。這時,試著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藏?」來找更多選擇,避免把產品缺點變成自己的盲點。在商業行銷中,揭露產品缺點有時比隱藏更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共鳴。透過「先否定再肯定」的說話原則,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以對比方式強調產品的特色,能讓客戶更容易聚焦在產品的優點上。

為何有人能把 AI 用得很溜,有人試了好久卻無所穫?差異可能在於 2 個提問

從去年底開始,AI、ChatGPT、Bing、GPT-3、GPT-4 和微軟 Copilot 等接連成為網路上的熱議話題。隨著相關討論增加,許多人也開始意識到:AI 不再只是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高端科技、也不只是我們過去以為的那種制式又笨拙的聊天機器人,反而,它能做到很多人類能做到的事情,也很可能帶領我們進入下一個新時代,就像當年電腦帶來的全方面革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