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強調「有感」的時代。
政府官員整天行程滿檔我們都知道,但老實說誰在意呢?我們只在意房價是否合理、薪資是否提升,種種施政是否讓人覺得「有感」。我家附近有間餐廳最近漲價,老闆雖然強調食材升級,服務升級,但顯然很多食客跟我一樣,對這些升級無感,倒是對漲價「很幹」,所以我猜現在老闆必定對「門可羅雀」這句成語「非常有感」。
小「確」幸
「小確幸」據說是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兒,是啊,微小但確切的幸福的確是我們多數平凡人一個合理的渴望。我們不祈求大大的幸福,只要幸福「有感」就讓人覺得好棒。
我們雖然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餐廳老闆,但很多隻眼睛卻也在評斷我們,過去這一年,我們是否帶來讓人覺得「有感」的價值,尤其在這歲末年終,有人領紅包,有人怕雞頭的時節。每次有朋友來跟我聊職場的問題,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定期維護履歷」很重要。一張履歷除了是求職必備文件外,更是一項自我檢視的重要工具。這樣說或許有些武斷,但除非你已經達到「名人」的等級,你的名字你的臉就是最好的品牌,否則,值得列上履歷的豐功偉績才是別人對你「有感或無感」的關鍵。
志玲姐姐
現代人每天大腦要處理的資訊,可能比我們非洲的遠祖一輩子要處裡的還多。是幸也是不幸,我們的大腦有自動抓取「關鍵字」的功能,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節省大腦容量的關係,我們會不自覺地對複雜的人事物進行簡化與精煉,只保留最具代表性、可辨識的符號在腦中。舉個例子,說到「林志玲」你腦中會想起甚麼?名模、志玲姊姊、娃娃音、言承旭…每個人聯想的關鍵字或許不盡相同,但多半很難超過50個字(除非你就是言承旭)。志玲姐姐畢竟是大明星,我們能在30秒內找到50個字形容她已經不簡單,有些傢伙(Eg. 李宗瑞),我腦子裡只能想到兩個字而已。
平凡其實很貴
公眾人物已是如此,那我們一般人呢?請你現在環顧辦公室四周的同事,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要求他們任何一位簡單地形容一下你這個人,時間不超過30秒,用字不超過50個,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形容你呢?很難想像對不對,沒錯,因為我們多數人都太平凡了,平凡到很難用簡單幾個字點出獨一無二的特色,平凡到很難凸顯我們和多數人有何不同,平凡到很難證明自己是不可取代的,或是值得拿超過22K的薪水。
請不要回文嗆我「當個平凡人有何不好?」當平凡人當然很好,但前提是你要有當平凡人的「條件」。各位回想一下,最近一次聽到「其實我只是個平凡人,和大家都一樣」或「我只想過著平凡人的生活」這樣的話是來自誰的口中?不管說話的人是當紅偶像明星、排名前茅的首富、還是皇室成員,我可以很確定她/他絕不是你我這樣的「平凡人」。「平凡」有時就像賈伯斯的穿著一樣弔詭,我們可不可以和賈伯斯一樣,只穿著圓領T-shirt和New Balance的慢跑鞋上台簡報?當然,只要你是賈伯斯就可以。除非你工作的地方沒有任何競爭,沒有績效考評,公司也不會裁員逼退,或者你早已家財萬貫,否則「平凡」就決不是我們的安全選項。倒不是說處處要與人爭鋒頭,但我們總得在某方面凸顯出自己的獨特價值,至少讓上司、讓老闆、讓客戶對我們的貢獻「有感」,畢竟,這「買家」確實以金錢和福利來交換我們的專業服務,我很確定他們在付錢的時候是絕對「有感」的。
履歷 = 別人眼中的自己
今年過年有九天假,我強烈建議各位至少花半天的時間,坐下來,備好紙筆,獨自回想一下,過去一年自己到底「完成」了甚麼,並且更新一下自己的履歷(不管你有沒有要謀職)。上個月剛結束的澳網公開賽,喬帥(喬科維奇)拿下男單冠軍,完成澳網三連霸,你要如何對不看網球的人介紹這位高手?最簡單客觀的方式就是這樣:
喬科維奇,25歲,塞爾維亞籍
2013 澳洲公開賽冠軍
2012 澳洲公開賽冠軍、美國公開賽亞軍、法國公開賽亞軍
2011 美國公開賽冠軍、溫布敦錦標賽冠軍
2010 美國公開賽亞軍
…
我們的履歷某種程度也該如此,畢竟這就是職場上他人認識我們的方式,不管你是否喜歡,履歷就是被簡化的我們,至少在職場這方面。每個人都會在履歷上寫明職位與工作內容,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該標註在這份工作中我們成就了甚麼(Accomplishment),以及達到甚麼樣的里程碑(Milestone),注意,履歷絕非職務說明(Job Description)而已。舉例來說,Alex於2010-2012年間在某企業擔任專案工程師,「平凡版本」的資歷會像這樣:
2010.01 – 2012.12 OO電子公司 專案工程師
- 協助業務與PM進行報價
- 分析產品成本與資源需求
- 負責協調客戶變更以及技術問題
以上不痛不癢的描述方式,絕對會幫助Alex「順利融入」其他數百位相似的應徵者中。事實上,若要讓審查者更「有感」,Alex應該強調他這兩年職場的具體成果,就像喬科維奇的簡介一樣:
2010.01 – 2012.12 OO工程公司專案工程師
- 完成多項大型計畫的提案,包括OO專案(金額OO)、OO專案(金額OO)等。
- 製作產品O(研發金額OO)之成本估算與資源計畫
- 順利完成多項合約執行工作,包括OO客戶的OO合約(金額約OO元)
履歷 = 自我的回顧與展望
定期更新履歷(我建議半年或每季一次)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自我警惕」。當你回首過去半年,你確實記得無數個加班的夜晚與假日,卻對到底完成了甚麼印象模糊的時候,就該拉警鈴了!如果連一兩條值得列在履歷上的亮點都沒有,那表示在他人眼中,這段時間你的辛勤貢獻很可能讓人「無感」,很不公平是嗎?或許,但至少有個好處,你開始可以體會當一個總統的感受了!
如果你是做軟體專案或是產品開發的,你多半聽過Agile或是Scrum的開發方法。如果你是位創業者,你或許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思維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完成階段性的小目標,藉此根據回饋資訊適度地調整步伐與方向。這跟職場的挑戰是否很像?預先想好一條職場的康莊大道,做出精細的規劃,並按部就班地執行,這樣的事情越來越不像計畫而像神話。傳統日本上班族擠破頭考進大企業,並期待從基層做到課長、部長、專務這樣單軸式的Career Track在我看來已成為一場豪賭!賭產業不會起伏、賭企業不會衰敗、賭自己不會倦怠…
「我將來要朝哪邊發展?」,「我是否還該繼續現在的工作?」這類的問題原本就很難一夕之間豁然開朗!與其空想,不如試著把每天的努力,凝聚成一顆顆履歷上的「亮點」,讓別人先對你的貢獻「有感」,為自己帶來工作上的「小確幸」。當亮點夠多的時候,自然就會連成一條脈絡,這時「偉大航路」也就在眼前展開了!
本文已授權城邦出版社,收錄於【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城邦聯繫。
11 則讀友回應
屢屢回顧網站上的內容,都讓我重新審思和自我反省,真的很謝謝你們
如果有機會,會重新開"表達自我與影響他人的有效策略"講座嗎?
真心很感謝Bryan和Joe兩位作者這麼用心經營這個網站,我常看你們關於職場的文章,幾乎都是乾貨(很實在不含水),而且內容真的是有工作過的人看了會有體悟,後輩看了很值得參考的內容。希望兩位作者可以繼續筆耕造福職場芸芸眾生,幫助大家少走冤望路 XDD
好捶胸頓足!為啥我現在才看到這篇文章?
我最近一直在「知道自己很不足,但是到底要怎麼改變?」這個思維裡打轉。
說穿了就是在空想。
版主這篇文章讓我明確瞭解定期review自己+腳踏實地地做出成績這兩個觀念的重要性。
「Life is not about finding who you are, is about creating who you are.」
this is my favorite quote recently.我想恰巧地呼應了這篇文章!
謝謝你的分享與指導!
這篇讓我想到過去你們寫過的名利。
你是要名,還是要利。
感覺像是精闢的補充。
顯然"令人有感的辛勞" "令人有感的履歷" 是酥烤金黃外皮
裡面包的是蓮蓉"Prepare", 談判的3P, prepare prepare prepare
最核心的蛋黃才是圖片隱喻的訊息 <跳槽>
難不成這是篇勸跳文??
話說當年英文寫作課的第一天 就是教寫Resume.
表面上教的是格式, 骨子裡教的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