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用這八個字,來掙脫「我是為你好」的枷鎖

我偶爾也會被一些讀者或是同學問到:「大人學為何都沒有開設父母干涉相關的課程呢?」老實說,我其實今年稍早時,曾想過要來辦一場這樣的講座,也整理了一些故事跟經歷。但後來這主題準備著就停將下來。停下來倒不是有甚麼道德顧慮或是擔心有父母來抗議,而是我細細梳理了一番後,發現父母的問題,搞不好是最單純的一種人際關係問題。

在關係裡過分退讓或包容的人,永遠得不到感謝

人類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可能是為了演化及適應而存在的生心理機制。如果每天都在調整,每天都在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就得時時變動,無法省力運作,也就會相當耗能。加上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為了所謂的「和諧」,保守的態度及思維,人生差不多就好,多半得過且過,不敢嘗試改變的舉動。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建立在壓抑、隱忍及委屈的關係中。在互動模式裡若出現上述指標,即使再輕微,都不能等閒視之;即使只是第一次,都必須正視它,並且勇敢面對及處理。

如果你很擅長某件事,千萬別免費做白工:學著評估你天賦熱情的價值

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下,很多人都會養成一種不邀功、不牟利的習慣,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就該要無私默默助人,可是如果你是因為做一件事很擅長,希望透過這個擅長來交換你想要的事物,那麼就不該免費。只要免費,你就無法衡量你擅長、熱愛的事情可以給你帶來多高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否足夠支撐你的理想生活,當你真的把成果拿到市場上,你才能夠知道這有沒有人需要,會不會你挑到的這個領域根本就是紅海,能把這件事情做好的人滿坑滿谷,又或者當你發現成果能交換到的價值有限時,你也才能夠評估,是不是要繼續提升成果品質。

為什麼我給的建議,他總是不聽?不想破壞關係的「建議」要這樣做

你在建議的時候,一定會想:「我的一片善意,何以換來對方的不理不睬?」。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有時候,你的滿腔熱情,只會獲得白眼一枚。貿然給建議的風險——讓對方感覺自己很糟。「給建議」常是人際互動時,難以避免的壞毛病。這是因為,我們總是需要在對方面前證明自己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地位。當你給出建議的那一刻時,你已經把自己擺在比對方還要高的位置上了。如何適切地給出建議?

和外國客戶等電梯,除了裝忙,你可以用一個原則+句型來破冰!

談到商務英語社交,在正式場合遇到初次見面的人,對話時間通常都非常有限,破冰考驗的是在短短的空檔(例:等電梯、剛進會議室、等演講開始的那幾分鐘)如何透過快狠準的閒聊營造好感,並且結束對話進入正式議題。喬伊要教你簡單的原則和操作句型來漂亮結束一回合!

面對老闆不合理的要求,我如何戰略性思考?

可能許多人在職場上不乏遇到所謂「亂搞的老闆」,以自己的意見為核心,一意孤行,最後你的解法可能是拖拖拖陽奉陰違,或是更糟的,工作厭世覺得自己有個愛講幹話的慣老闆。許多人問我的,如何說服老闆,或是如何自我調適,這背後其實隱含了一種,認為「老闆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與全貌,就擅自下決定,自己無可奈何」的意味。

該去大公司或者小公司?該選好制度還是自由度?

我自己兩種環境都待過,所以我才會建議,選擇甚麼環境,其實取決於你自己能力適合在哪邊發光發熱。如果你有在大公司嶄露頭角的背景與強大的實力,那當然去大公司會是一條好路。可是如果你跟我一樣,來自於一個平凡的家庭,又不善於社交,在大公司很可能完全被埋沒。但無論如何,請不要幻想有任何地方能把所有規則都訂清楚,能把職位的功能都寫明白,能把升遷管道都透明化。如果有,肯定是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你很可能只能在長長的隊伍後,慢慢排隊,然後疑惑「為何永遠升官的都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