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組織裡的「螺絲釘」是耗材,「發電機」是資材!你要當那一個呢?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中我有提到,現在的教育系統與職場階級之所以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其實都是拜工業革命之賜。為了配合生產線大量生產的目的,人員必須精密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進大學前就得選定科系、並且用分數篩選排序、同時重視數理輕忽人文,這樣才能替生產線培育出「好用」而且「立即可用」的人力。工業化生產需要資本和勞力的集中才有效率,所以擁有豐富資源的大象型機構,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與提升產量,所以久而久之西瓜偎大邊,大家都認為去大企業(或大型組織,如政府)工作才是王道。組織往往被比喻成一具大型機械,每個人為了這個機械的運轉付出自己的一生心力。從小到大

職場魯蛇有三「不」:不敢要、不願賭、卻又不服氣

以前在美國上班時,公司每年會進行兩次的員工績效考核(Performance Review),一次在年中,一次在年底。年底那次比較盛大,除了要登入公司的人資系統填寫一大堆個人發展資料之外,重頭戲就是「主管約談」,內容就是和直屬主管聊聊未來個人發展的方向、以及如何和公司的目標契合之類的,相信國內很多公司也在做一樣的事情。

大部分人不是沒有創業所需的能力,只是被上班族思維定型了

前幾日在我們FB的網友交流團中,有人問到Bryan關於「當初為何會想創業的問題」。 Bryan回答說:「其實他從沒想過「當老闆」這件事,也沒有創業的慾望,我純脆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幫助公司和個人運用管理知識」,但當時在台灣並沒有理想的工作,只好自己開一間了!」 下面就有網友回說,「少來了,那是你們厲害」。 不過,我得說我其實滿同意Bryan的說法。 我們一開始倒也不是刻意想創甚麼業,當時只是一片熱血想做些台灣沒有但我們想做的事情。 (所謂台灣沒有但我們想做的事:當年一般人講到專案管理就想到是考PMP。 但實際上專案管理明明還有很多別的事情、

富不過三代,你是第幾代?

「20多年前老百姓抗議房價高漲,上街抗議,帶動無殼蝸牛運動。現在房價不但飆得更高,薪資還倒退,為什麼反而沒人上街抗議呢?」 上週參加了西北大學的校友聚會,遇見了許多事業有成的學長姊,言談之中收穫非常豐富。然而有位學長問了我這個問題,讓我深植腦海,久久揮之不去,大家不妨一起聽聽,看你是否有跟我一樣的感受。

經科學實驗證明,最具影響力的辦公用品是:便利貼!

最近在積極準備影響力有關的演講,不禁回想起2006年剛到紐約上班時的種種回憶。以前留學的時候自認英文還過得去,但真正進了公司卻又是另一番光景。我待的是商業顧問部門(Business Solution Group),同事都是有經驗的顧問,而客戶都是市府的決策主管,每個人都是能言善道、口若懸河的狠腳色,每天八小時的工作至少有六小時都是在溝通、說服、辯論、腦力激盪。那段時間逼得我善用所有可能的方法與工具,來進行說服與影響,這其中包括一樣桌上的文具:便利貼。

我只想要一個平穩的生活,這有甚麼不好?

最近有年輕的朋友跟我們提到:「我其實不貪心,只要有個穩定的工作、工作輕鬆、不要壓力太大、薪水夠用、平常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一年能出國一次,這樣就夠了。 我的人生並不求升官、也不期望大發財,甚至不想當管理職,只要能自在過著屬於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這樣的願望應該很容易? 有甚麼好方法能讓我一直過這樣平凡的人生呢?」 記得朱學恆先生有在他的部落格中寫過類似的文章。 他談到的比較是夢想的重要,以及這時代要追求快樂也是得很努力的! 我在這篇,則想從邏輯的角度來提醒年輕的朋友:『世界上沒有所謂不貪心的願望。 只求穩定的小日子,反而才是最難的願望。』 &nb

老僑觀點:他都離婚了,為何還是不娶我?

親愛的老僑老師 我是你的一個忠實讀者,讀你的文章已經好幾年了,也有買你的書來看,從你身上我學到很多。 最近有個讓我很困擾的問題,極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今年32歲,有一個交往四年的男朋友。 不過在我與他初認識時,他已經有老婆、而且還有一個快國中畢業的兒子。 對,沒錯,在那段關係中的一開始我是小三。